比如,一份关于地方秋收预测的奏报(虽然时节不对,但可以伪造),或者……一封家父写给洛阳某位老友的问候信件。然后,将真正的核心情报,用一种极其隐晦、只有我们事先约定好规则才能解读的方式,隐藏在这些看似无意义的文字之中!”
她的提议让我眼前一亮!这确实是一个极其高明且大胆的方案!利用官方驿传系统的高效,同时用二次加密来规避审查和拦截!
“可是……用什么方法隐藏呢?”我追问道,“藏头诗之类恐怕太过明显。”
“自然不能用那些俗套的方法。”蔡琰微微一笑,显得胸有成竹,
“我们可以结合之前的破译经验。比如,利用特定的排版格式?或者,将关键字拆解,嵌入到看似不相关的词句中?甚至……我们可以设计一种基于音律或八卦的反向加密方式?将‘二月十五’、‘阳翟’、‘玄鸟’这些词,转换成特定的音符序列或卦象组合,再用看似平常的文字描述出来,只有懂得我们这套‘密码本’的人,才能反向推导出真正的信息!”
她的思路如同天马行空,却又逻辑严密,让我叹为观止。这确实是目前看来,风险最低、成功率最高的方案!
“好!”我当机立断,“就这么办!具体如何加密,我们仔细商议!”
在这间僻静的小屋里,在这危机四伏的暗夜之中,我和蔡琰再次并肩作战。
这一次,我们不再是破译者,而是成为了密码的设计者。
我们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,创造出一套足够巧妙、足够安全的“二次加密”方案,将这足以改变历史的烽火预警,送往它应该去的地方。
窗外的夜色依旧深沉,但我们的心中,却因为这个大胆而充满智慧的计划,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焰。
我知道,有她在身边,无论前路多么艰险,我们都有机会闯过去。而我们之间那份在患难与共中滋生的情愫,也在这共同策划、力挽狂澜的紧张氛围中,变得更加清晰而深刻。
决定了采用“二次加密”的方案后,我和蔡琰立刻投入到了紧张而细致的设计工作中。
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信息隐藏,更是一场与潜在审查者、拦截者的智力博弈。
我们必须确保,即使这封信落入敌手,他们也无法从中窥探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。
这,是我们在重重危机下,构建的最后一道智慧防线。
首先,是选择合适的“载体”。经过讨论,我们放弃了伪造官方公文的想法。
因为公文的格式、用印都有严格规定,稍有不慎就可能露出破绽,而且也更容易引起官方审查的注意。
最终,我们决定使用“私人信件”作为载体。
“家父在洛阳有几位故交,”蔡琰说道,“其中一位是太学祭酒丁允丁先生,为人正直,且与家父私交甚笃。
我们可以伪造一封家父写给丁先生的问候信。信的内容可以写得平常一些,比如询问近况、讨论学问、或者感慨时局,这样既符合家父的身份,也不容易引人怀疑。”
这个提议非常好。以蔡邕先生的名义写信,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分量和掩护作用。
丁允先生身为太学祭酒,地位尊崇,也具备解读复杂信息的能力(如果我们需要某种暗示的话)。
接下来,就是最关键的加密方法设计。